<
m6n7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第988节
    相信只要再来上几场,他们后续的一些‘工人互助会’组建计划,就能正式地开展起来了。

    所以带着巨大欣慰同时,白毛妹子阿璃也在嘴里嘀咕了起来:

    “想不到死胖子写的剧本,乍一看土气和狗血的厉害,效果却是这么好;所以回去后,让他再多写几个出来。

    对了!既然都在津门了,怎么不能没有相声?

    现在还没有流行起来?没关系,回去之后,让死胖子写几个好段子出来,再安排人排练出来……”

    ……

    当黄逸之和阿璃两人,在津门和京师城等地区,用着报纸、戏剧等手段,将宣传手段搞得一个风生水起的时候。

    另外,同样负责宣传计划的巴龙、迷眼毛、板儿砖、老蛇等人,他们在其他的区域的相关工作也没有闲着。

    在他们的忙碌下,到了目前也是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成绩。

    还是在同一时间里,不过地方要换成了南方地区的嘉善地区。

    一盏油灯之下,毛小豆、也就是迷眼毛这一个本次才加入任务,现代位面是记者的菜鸟,正在用着钢笔飞快地写着稿子。

    他和老蛇两人,两个多月之前来到了魔都后,就在公共租界办理了一份《革新日报》。

    与黄胖子他们那一份《北方时报》,专注从当前时局出发,提出一些高屋建瓴思想,从而引起了广大读书人、清流们的注意。

    所不同的是,在商业更为发达的南方地区,他们关注的重点,则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商业和民生。

    毕竟南方的读书人,很大一部分家里有着生意。

    第一期报纸的头条,就是迷眼毛亲手写的一份《魔都地区商业调查报告》。

    在这样的一份报告中,迷眼毛和老蛇两人,通过列举了大量通过亲自走访,还有贿赂所得到的官府、洋人的数据。

    后续则是靠着人畜无害的外秒,一个个地区不断亲自走访,不断地出具相关调查报告。

    将整个长三角地区,洋人和青人商人之间完全不公平的营商环境,算是基本介绍了一个清楚。

    比如说:从浙省运送到魔都的货物,需要被征收多少厘金,总体上有着多么高昂的成本。

    而洋人的同类货物,就算支付了廉价的关税,算上更为廉价的生产成本、运费这些,拥有着多大的成本优势这些。

    结果《革新日报》,这一份算是说出了大青商人心里话的报纸,前三期有些反应平平,可是到了第四期之后就火爆了起来。

    总之,黄逸之他们的《北方日报》,主打就是一个争取天下的读书人。

    这一份《革新日报》,则是让一众在晚青时期新兴的商人阶层,看到大青这个腐朽朝廷的存在,对于他们做生意的弊端。

    也算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挑拨着他们心中的怨气。

    这一种怨气,平时可能没有什么作用,可一旦是到了关键时刻,这些商人的支持依然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同时,在武昌巴龙开办的《新民周报》、板儿砖在羊城开办《羊城新报》。

    也分别以工业、教育等角度作为切入点后,同样在周边数省火爆起来,并且向着更远区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一时间,整个大青的文人们在忽然多起来的报纸中,思想上受到了惊人的冲击。

    当然了,在基层民众思潮改变方面,玄戈营同样没有放松。

    除了类似‘文明戏班’一样的草台班子,被阿璃、老蛇、巴龙、板儿砖等人疯狂地扩充着数量,四处免费演出。

    让识字率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受到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影响。

    不仅仅是如此,好些大青的普通老百姓,忽然惊讶地发现,那些说书人、说唱大鼓、皮影戏、唱弹评、三弦这些艺人。

    他们表演的内容,最近一段时间里也是发生了一些巨大的改变。

    有关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少了,关于大家身边柴米油盐的故事却是多了起来;这些更接地气的故事,经常让他们听着、听着,眼眶就红了起来。

    对于当今这一个世道,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时间一长之后,心中或多、的货少的就多了一些想法。

    而让一众民间艺人们,这样改变了自己节目内容理由,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

    他们表演上一场节目,根据听众的多少都会有着一笔补贴银子了;阿璃等人手下,如今起码有着数百人,分布到了各地到处疯狂地撒银子了。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青朝廷的反应上,像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迟暮老人一般,那叫一个迟缓得惊人……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骑兵旅

    时间:10月27日,上午的9点半。

    地点:辽东、如今还是人迹不多的长白山周边,某一个的山谷之中。

    此刻人在羊城的板儿砖,还穿着丝绸单衣,动不动还要用着硝石做点冰棍、酸奶解暑的时候。

    辽东地区这里,早就下过了好几场大雪,温度降到了哈气成冰的程度。

    可是对于人在辽东地区的玉米、羽汉枫、歌者的三人来说,随着甜水沟子独立骑兵旅的逐渐组建完成,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强悍。

    在他们的心中,却是充满了说不出的火热。

    话说!到了当前这一种各种现代火药武器,已经大规模装备的年头,像是他们这样一种轻骑兵,战场上还能起到作用么?

    当然有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可能差了一点。

    但是对遮掩战场、获取情报,突袭对手后方的后勤补给线等方面,还有着一些惊人的作用。

    别的不说,光是在几年之后,鬼子和毛子在东北打的那一场战争中。

    双方都砸下了巨大好处,收编了不知道多少东北的马匪,让他们从事打探消息、破坏后勤等多种任务。

    事后,好些一脸懵逼的马匪头子,都获得过了毛子的贵族爵位。

    又或者是在鬼子那里,获得了一枚根本不值钱的勋章。

    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玉米、羽汉枫、歌者等三人到了辽东之后,立刻将甜水沟子原本分散成了多个屯子、山头的人员,一家伙的全部给聚集了起来。

    以这些人为骨干,吸收了一些闯关东的移民之后,组建了一个5000人规模的骑兵旅。

    带到了当前的区域,进行了整训。

    这个独立骑兵旅,一共分为了三个团;玉米、羽汉枫、歌者三人在承担了正副旅长、正委等职务后,还分别承担了一二三团的团长大人。

    因为原本甜水沟子的后代,就有忙时劳作、闲时操练的习惯,原本就有着不错的军事基础。

    如今被训练了两个月的时间后,整个骑兵旅看起来已经相当不错了。

    想着在甲午一战中,能各自带着一支骑兵在敌后纵横,烧光鬼子的粮草和弹药,饿死那些孙子的场面后。

    三人的心中,就充满了说不出的期待。

    特么!打鬼子这种事情,貌似只要是个后世种花家的正常儿女,不用动员就能来劲、上头。

    当然了,他们也不是没有烦心的地方。

    比如说现在,三人正在发愁的东西:

    第一,就算在他们离开的这些年之中,于洪的儿子于达敏等人努力地养马,从外面买马回来。

    无奈汉人养马的技术差了一些,本身的财力也比较有限。

    在骑兵旅组建了之后,以甜水沟子的供应能力,其中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可以做到了人手一匹马。

    剩下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到了现在骑着的还是骡子了。

    骑着骡子的骑兵,那场面说出去多少有些丢脸不说,这玩意的机动性和战斗力,真心也太差了一些。

    第二,大概在一个半月之前,老杨和队正两人带着的一个秘密船队,就从德棍那边抵达了爪哇某个荒岛之外。

    一一卸货后,除了得到数量众多的机械、物资之外,还有着大量枪炮等装备。

    可惜的是,其中的装备没有多少,是适合着他们骑兵旅使用的。

    枪械方面,德棍的委员会1888式步枪,那一个1240毫米的长度,对于需要在马背上开枪的骑兵们来说,实在是太长了一些。

    如果截短枪管、截掉枪托的话,长度问题倒是解决了。

    但会导致子弹打出去后准头大大降低,后坐力也会大大增加;若是单手拿着开火,一个不小心能弄断手腕那一种。

    另外,打一发子弹、拉一下枪栓的上膛的方式,也实在很有点不方便。

    火炮方面,就算是70毫米的火炮,那一个一吨多重的重量,对于需要高速移动的骑兵来说也太重了一些。

    唯一让他们满意的装备,就是那些马克沁重机枪了。

    这玩意可以装在马车上,做成机枪马车跟随着队伍快速机动。

    问题是光有着重机枪,以及他们自己打造的雪枫刀,这仗也没法打不是?

    于是在这天上午,玉米、羽汉枫、歌者等三位就聚集在了一起,开始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

    ……

    “现在队伍的素质还差了一点,等再训练一个月的时间后,我带着第三团伪装成马贼去一趟漠南。

    一方面,从依然死忠大青的部落抢点战马,让所有人最少有一匹合格的战马。

    另一方面,看看能不能再收编一些牧民和部落,成为骑兵旅的附属队伍;只要速度上快一点,时间还是来得及”

    沉默了一会的时间后,歌者嘴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

    针对这一个说法,羽汉枫和玉米对视了一眼之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马匹不足的问题,胡彪他们倒是有想过一些办法,比如从中dong地区买一些高头大马回来。

    结果第一批买了102匹,上岸之前就死了大半。

    剩下的小半因为水土不服,如今剩下的数量只剩下了个位数。

    反正尝试了一次后,战队再也没有打算在外面买马了;所以去蒙古搞马的办法,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手段了。

    只是在想到了什么后,玉米开口说到:

    “你带三团去草原可以,不过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御寒物资,不然这个季节去草原,一个不小心可是会冻死人的。”

    至此,战马的问题算是有初步的解决方案,可是武器方面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好在这一个时候,于达敏一脸古怪地推门进来,开口之后就用着学自玉米的口头禅,来了一句:

    “玉大人、范大人、孛儿只斤大人,我这里有着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打算听哪一个?”

    以上的玉大人,自然是玉米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