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n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魏风华 > 第四百九十章 军令
    身为魏军左路军主将的李易已经在葫芦堤等待了好几天。

    说实话,每一分每一秒,他的心都在滴血,长城那边的军情送到他手里,他看到那些战死的士卒,被辽人毁掉的火炮,看到那几个自己亲手提拔的将领在长城上坚守到最后一秒然后被辽人分尸,看到魏军艰难地收复长城然后麻木地等待辽人下一次进攻,那些简简单单的文字或者话语总能让他的身子微微颤抖起来。

    但他是个将领,是左路军的主将,更是王爷亲手提拔起来的部下,他知道服从军令的重要性,知道王爷把他安排在这里,带着两万骑兵按兵不动自然有王爷的道理。

    这两万骑兵已经是边境上如今能动用的所有流动兵力,其余的全部是步卒需要依托长城或者城池死守,用王爷的话说,就是这两万骑兵一旦打完,大魏就真的在辽国的大军压境下再没了反抗之力。

    大魏没有什么像样的养马地,以往北境的骑兵也就只是挂个“骑兵”名头而已,一个冲锋下来不知多少劣马要掉队,好在顾怀当初西北一行解了西北边患,让这一年多来大魏的战马不用送往西北,而是在北境拉起了一支像样的骑兵。

    当然,顾怀也知道所有标准都用辽人精骑去对比,是不现实的,但他还是给李易下了死命令,最好的兵,最快的马,最先进的火枪,最锋利的刀!一切都优先供给,整个北境的资源都为之倾斜,为的就是战场上永远不要再出现那种两国骑兵对冲然后辽人摧枯拉朽的模样,顾怀知道中原民族很难训练处能正面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精锐骑士,但他需要的是一支足以改变战局的骑军!

    一年多了,几乎经过全面改制、重新训练的边骑,之前从未参与过边境上魏辽的摩擦,就像一把磨利的刀在等着饮血--只可惜这么多天以来依然没有接到出击的命令。

    有战马压抑地刨了刨马蹄,和战马站在一起的士卒们挺直腰背,没有人说话,李易在堤岸上转头看去,只见一片黑色玄甲在生了幼苗的耕地旁铺开,所有人都沉默地等待着,老兵慢条斯理地嚼着干粮保持体力,新卒们努力想让自己适应这种每一秒都会突然加入战争的刺激与惶恐,外围巡弋的斥候隔绝着辽人对这里的窥视,在边骑开始奔袭以后,外放的他们就要与辽国那些号称“血卒子”的探马开始厮杀,尽量遮蔽住大军的动向。

    战争,只有你死我活的战争,才能让这么多人拿起武器站在大地上,为了同一个目的,去厮杀去咆哮,这种动员充斥着血腥的美,哪怕李易已经看过许多次这样的场景,哪怕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主将应该学着王爷那样在战时时刻保持平静,还是忍不住有些热血沸腾起来。

    而事实也证明今天没有让随时保持出击姿态的他白等。

    “王爷军令!”有一骑奔上堤岸,高举手中信物,“命你部两万骑兵,绕过长城南端,由右翼杀入战场,断辽军首尾!”

    李易微微一怔,他一直认为王爷放任七万辽人在这些天里死攻长城,是为了在飞狐关外聚起辽人兵力,然后用骑兵直袭大营,然而此刻军令却是让骑兵正面厮杀,难道王爷是真的打算一口气吃下这七万辽军?

    但服从命令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他转过身子,吼道:“全军上马!”

    一年来训练出的纪律性在此刻得到体现,风声骤起,铠甲碰撞声合奏成悦耳的曲目,已经着甲的骑兵们纷纷上马,整个军阵开始弥漫起肃杀的气息。

    “列阵!”

    马蹄清脆,甲最重、马最大、最为精锐的一千士卒成为了锥尖,剩下的骑兵铺在后方,如同散开的乌云,斥候队伍齐齐散开,先行五里为大军开道,李易拔出佩刀,翻身上马,朝着那他曾坚守了一年的长城方向,喝道:

    “出击!”

    ......

    军令传到的时候,李正然正在吃饭,他驻防的地方离长城不算近,但也不算远,辽人这两天甚至没对这里发起像样的进攻,所以在遂城的帅堂开完军议后,李正然已经闲了很多天。

    --这个待遇对于当初曾一手主导真定被破后河北防务的李正然来说好像确实有些落魄了。

    在李易和陈平异军突起前,他才是边境的大将,当初顾怀入河北,也是需要先摆平了他,才能顺顺利利对展开对辽人的作战,可谁能想到才过一年半载,他就沦落到了这个地步呢?

    当然,和那些受了冷遇动辄就骂娘或者撂挑子不干,最后触犯军法被砍头的大老粗不一样,李正然读过很多书,是个儒将,他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在顾怀那儿得不到重用,因为北境以往的战事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确实是个出色的将领,当初就能打过辽人了,哪里至于顾怀还要从京城跑过来救场?

    能升军职,能继续在边境任将,就已经是当初收复真定时的香火情了。

    人家李易和陈平都是顾怀亲信中的亲信,李将军以前只是苏州守城卒,陈平更是从最底层的小兵杀上来的,平时顾怀召见将领大家都提醒吊胆屏息静气,就他两能在顾怀面前面不改色,偶尔还能被留下吃顿饭或者与顾怀开开玩笑,这种亲近也就只能让其他将领眼热了。

    而且王爷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才把北境变成这个样子,不把边境交给信得过的人,而是交给那些已经被辽人锤了许多年的边将,哪天辽人打进来岂不是要悔恨得拔刀砍人?而且人李易陈平干得也确实不错,守了边境一年多从来没让辽人再进入大魏国土半分,尤其是李易,那长城修得所有人都叹为观止。

    又有关系,又有能力,他们不上位谁上位?

    唯一能摆的就是资历了,可李正然是个聪明人,现在的北境最忌讳的就是摆资历,因为连坐断北境的王爷都是外来人--可总有些蠢货要犯病,军中那些针对李易陈平的派系风波李正然是知道的,正是因为知道,所以他才清楚等到顾怀回了北境到时候得出多大的事。

    好在辽人打过来了,一切暗流都偃旗息鼓,对于边将来说,很多事情拎不清,但在防备对抗辽人这件事上,是真没二话。

    国战啊...多么让人毛骨悚然而又热血沸腾的字眼,李正然确实没有想到大魏也能有如此堂堂正正与辽对战于边境的场面,虽然有些话不适合说,但身为将领,能等到这场战争是真的很幸运,唯一遗憾的只是自己并不能成为主帅或者方面主将--说到底还是绕回了不被王爷重用这件事上。

    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李正然沉默地吃着饭,心思却早已不在入口的饭菜上,然而帐帘很快被掀起,传令的军官快步走进,再次宣读了王爷的军令。

    站直听完军令的李正然并没有第一时间接令,而是认真地回想了军令的内容,问道:

    “王爷是要让末将带一万步卒去佯攻辽人的大营?”

    “准确的说,是趁着两万边骑入场的时候,从侧翼杀入大营,”军官冷漠地说道,“好教李将军知道,王爷这道军令,虽然给了李将军自己见机撤退的权力,没有让李将军一定要攻下大营,但至少也要等正面战场分出胜负,若是匆匆后退,误了王爷大事,可是要军法从事的。”

    “我知道,”李正然说,“可王爷有没有说,如果我能打下对方大营呢?”

    军官沉默片刻:“王爷确实说过。”

    “哦?”

    “王爷说,如果李将军敢于死战,彻底拔掉辽人大营,那么此战李将军当记首功,”军官一字一顿,“王爷还说,如果李将军没有主动提起,那么就只用宣读军令,不用提及。”

    李正然笑了笑,站直行礼:“末将遵令!”

    他猛地掀起帐帘,快步走出,对自己的偏将连下了好几条军令,整个大营顿时吵闹起来,无数士卒做起了出击的准备,那面代表李正然的将旗很快竖了起来,成为了集结士卒的中心点。

    李正然看着那面旗帜,心想果然是这样,任何机会,都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不主动开口,就只是诱饵,虽然还不至于是弃子,但只是这场战局里,可有可无,为胜负添上一笔的筹码。

    只有去争,去拼!他李正然,才不会是被前进的北境抛下的那个人,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一扫之前王爷对边将的成见,彻底进入这个新兴的军事集团里。

    一万兵力,还是步卒,去拼掉辽人七万大军围攻长城时的大营,无论怎么想,都和送死没什么区别,正面战场如今已经有了七万辽人,两万长城守军,两万大魏边骑,再加上自己这一万人,十二万人啊!几天波澜不惊的厮杀后,终于是爆发了这么一场干系全局的大战。

    在这样的战争里死去,那简直不要太容易,一万人陷在大营里,被淹没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可这时候不拼,那就真的要彻底泯于众人了。

    功利一点去想,那就是在如今的大魏,如今的北境,靖北王爷,是唯一的天,军中盛行的那些说法,李正然不是没听过,而且还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在他看来,当边军越来越强盛,当王爷赢得越来越多,那么王爷走到最后一步,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从龙之臣的位置只有那么几个,不在战争中大放异彩,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

    而更能上得了台面的说法,就是这一战太过重要,重要到许多事情都已经无关痛痒,李正然在边境驻守这么些年,看过太多辽人嚣张的嘴脸,如果有机会给他们来一记狠的,那么李正然不会有丝毫犹豫。

    拔掉大营,断掉后路,把整整七万辽人堵在飞狐关前,只要能做成这件事,这场国战就开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头。

    至于生死?

    李正然可是知道的,王爷当初还在打京城保卫战的时候,就敢带着步卒直冲辽人大营,彻底断掉了辽人打下京城的希望,听说王爷以前还是个文人--连文人都敢提着刀子在敌阵中冲杀,他一个边将又有什么不敢的?

    总要有人成为英雄,那就看一看,今天有没有轮到自己吧。

    李正然淡淡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