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n7小说网 > 修真小说 > 献给仙君的be美学 > 第255章
    假如这是不义的,那肯定是血流成河,既然没有血流成河,那就是老天爷的注定呀。谁能说我们昭国军队是不正义的呢?你说对吧?

    不像庆国,听说又是抢劫又是放火,又是屠城,太残忍了。我们太子听了以后,非常心痛,这毫无疑问是邪恶的啊。

    谁都知道,昭太子与庆王是舅甥关系,平时昭太子非常尊敬自己的舅舅,逢年过节都会为庆王送去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昭国的友好,譬如去年、前年某某节日,就送了什么珍奇异宝。这些可都是昭太子自己不舍得使用的,却送给了庆王。

    没想到,我们家太子当成半个父亲一样敬重的舅舅居然能干出偷袭侵略这样厚颜无耻的事情。幸好,太子手下的武将也并非无能之辈,就算太子本人不在,也守住了城池。

    庆太子发起的战争是不义之举,怎么可能战胜他们昭国的正义之师呢?所以庆军轻而易举地落败于孟将军的手下。我们用区区五千将士,就击溃了三万庆军。

    看啊,在英明的昭太子的教诲和领导下,我们昭国士兵是多么地勇敢,多么地聪明啊!

    更让人难过的是,我们还俘获了一支趁机想要进攻洛城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士兵虽然全都是幽国人,领导他们的将军也是幽国人。

    但是,现在这个将军弃暗投明,向我们坦诚,他本来无意进攻昭国,是庆王以利益相诱,让他用先前被庆军抓到的幽军战俘重组一支队伍,伪装成幽王所为,挑起昭幽两国的战争。而他因为自己兄长的死而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想要向太子报仇,到了昭国,见到了昭太子以后,他立即被太子折服了。太子击败了他,又在他身陷妖魔的围攻时救了他,让他从狭隘的仇恨中觉醒过来。他发现,他过不了自己心上这一关,这种栽赃嫁祸给故国的行径实在是侮辱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和荣誉。

    昭太子有感于他对家族的孝、对祖国的忠、对士兵的仁,以及对凡人的义,因而宽容大量,不再计较他进攻昭国的过错,与其和解,并且召他到自己麾下留用,将来戴罪立功,并且承诺绝不让他出征于不义之战。

    昭太子与庆王两者高下,在此立现。

    庆王啊庆王,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是常有的事,可你怎么能做出这种阴险无耻的事情呢?未免与君子之道也相差太远了吧?这真的是一个可以号令国家的君王的所作所为吗?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君王应该是像我们国家的昭太子这样的才对,他修行个人品德,团结关怀家人,领导整顿军队,重视爱护百姓,等等等等。

    他胸怀整个天下,坦荡真诚,希望四海之内,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能过上像现在昭国人一样的好日子。

    现在我写下这些,正是因为我由衷地爱戴我们昭国的太子,庆王狡诈,恐怕会倒打一耙,污蔑于我们太子,他是个真正的圣人,总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以不擅长应付勾心斗角的设计,屡屡被人污蔑。

    所以,我不得不站出来,为昭太子正名。

    希望天下人都能够看到这份文书,能够知晓昭太子澹台莲州的圣名,他如初雪般洁白干净,不容玷污,又像太阳一样,想要照耀到整个纷乱的国家。

    ……

    等到庆王反应过来的时候,这篇文章甚至传到了庆国国都。

    庆王动作也很快,叱责这篇文章属于妖言惑众,下令全国上下,要是谁被发现在类似茶馆、酒肆、书塾之类的公开场合宣扬这篇文章,可当场被处以斩刑,而有谁在私下与别人就此讨论,也可以举报,一旦举报成功,官府会立即上门抓人关押,重则斩首,轻则交钱赎罪。

    起初还只是有确凿行为的人被抓捕定罪,接着,有人因为私仇而诬陷别人在家谈论此事,竟然也被举报成功了,再之后,便愈发不可收拾起来。

    倘若你看谁不顺眼,就可以“赞美昭太子”为理由把仇家送进牢狱。

    案子多到庆王派出他手底下所有的官吏都治理不过来,每天都有人被抓,监狱里住满了人,每天都在死人。

    一时之间,整个庆国王都相蓝城的百姓皆噤若寒蝉,连哭都不敢哭,怨意一天比一天浓重。

    越是这样,百姓们反而越是回忆起那篇文章中所写的东西,本来只是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看看,如今,也不禁认真地浮想起来:假如是昭太子来治理他们的国家会怎样呢?他们是不是能比现在要过得更好?昭国与他们结下恩怨,会向他们开战吗?若是到了那一天,他们真的要为这位阴险毒辣、心胸狭隘的君王而战死吗?

    庆王已经知道做得不对,他困惑,为什么这个本该起作用的方法却没有起到他预想的效果。明明他只是想要把谣言扼杀在摇篮里而已啊。

    可是,现在,他骑虎难下,国君的命令是金口玉言,驷马难追。既然已经开了头,若是半道停止,只会更加惹人耻笑,让百姓不再畏惧他的威严。就算错了,也只能错到底,等那时,错也变成对了。

    一位国君从掌权开始,怎么可能完全没有犯过错,只要整体来说功大于过就行了。

    比起这个错误的政令,他更害怕百姓们敬畏昭太子胜于敬畏他。

    一股不可名状的谵妄在日渐侵蚀他变得苍老的心灵,尤其是在得知爱子死后,庆王想:他还得撑到培养出第二个继承人,第二个太子。